分支機構丨疫情之下,如何調整非公立醫療機構的業務模式和商業模式?
來源:段濤大夫
作者:段濤大夫
發布:2020-03-05 13:26
以前,無論是哪個行業,在進行年度回顧和展望的時候,大家都會用一句套話:“今年是有史以來最困難的一年”。一開始的時候,這是一句調侃的話,是為自己解嘲的話。但是在過去的幾年里,這句話一言成真,不再是調侃,成為了殘酷的現實。
2020年開局,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席卷全國,波及全球。無論是公立醫療機構還是非公立醫療機構,大家都面臨著巨大的問題、壓力和挑戰。其中非公立醫療機構的挑戰更大,很多的非公立醫院和診所本身就面臨巨大的生存壓力,新冠肺炎成了壓死很多非公立醫療機構的最后一根稻草。當你被困在家里的時候,有些非公立醫療機構永遠地被困在了2020年。教訓是慘痛的,現在大家眼前要解決的最重要問題是先活下來,然后是如何發展。我們需要解決方案,但更需要對非公醫療發展的底層邏輯進行思考,需要對以往的做法進行反思。
●不同類型的醫療機構面臨的不同挑戰和應對方式有哪些?●疫情之下,如何生存并發展?是保守防御,還是積極進???一批本來在2019年就該倒掉的診所和醫院,正好死在2020年的門檻上,會帶來一種由于疫情導致陣亡的錯覺。其實,這些診所或醫院本身就有很多的問題,本身就該死,只不過是受疫情的影響,死亡日期提前了而已。這就像馬云曾經說過的:中美貿易戰和你公司有毛關系?你的公司本就該死。其實,真正好的醫療機構、能夠創造價值的醫療機構,通常是不會死的。所以在疫情過后死掉的一批診所和醫院,說得難聽一點,可能是本就該死的。
2020年上半年的業務基本泡湯:50%的50%,很難看。雖然目前的形式有所好轉,但是恢復正常運轉還有一段時間。就算從3、4月份開始復工,到6月能恢復大多數的工作,上半年充其量能夠完成目標的一半,也就是50%的50%,這還是對疫情開始以前運營比較好的醫療機構的預估。
大多數人,特別是處在開張頭1-2年還在艱難爬坡的醫療機構,還沒有產生品牌效應的醫療機構,營收可能比這個還要少,所以就很難看。
目前很多人都在呼吁對醫療機構,包括私立醫療機構進行政策扶持,這個想法不太現實。政府家也沒有余糧啊,那么多的產業都需要扶持,給誰呢?公立醫院也很難,連他們都不一定能夠拿到政府的資金和政策補貼,非公立醫療機構也別奢望了。不知道大家記不記得SARS的時候,說你們先上、錢先墊,到時候再補。可后來啥也沒補。
當時我還是公立醫院的院長,和很熟悉的領導開玩笑、發牢騷,他說,政府征用你公立醫院點東西怎么啦?連你本人都是政府的......
能夠穿越周期活下來的機構才是好機構,靠實力。沒有穿越過困難經濟周期的公司不是好公司,醫療機構也一樣。一時胖不算胖,你現在經營得好,不一定就是真的好,可能只是機遇好。有不少的公司是“靠運氣”賺了錢,后來是“憑實力”敗光了。只有穿越經濟周期能夠活下來并且還能繼續成長的,才是真正有實力的醫療機構。●穿越兩個以上的經濟周期還能活下來并繼續發展的是卓越公司;
大家都知道現金流重要,說句粗話,然而并沒有什么卵用。為什么?因為人不長記性。SARS過了之后,我們長記性了嗎?沒有,還在不斷地重復錯誤。希望這次的記性能夠長一點,但我估計很多人過了就會又忘記。可能需要不斷的靠類似疫情這些事件來提醒我們,現金流是很重要的。部分??圃谝咔榻饨髽I務增長會有短期的報復性反彈,不持續。畢竟積累了這么多的病人、又積壓了這么長的時間,會有一定的反彈,但這種報復性反彈是很難持續的,因為畢竟醫療服務是一個低頻的行業。
產科相關的業務估計會在10個月以后出現上翹的轉折點,等不及。我正在寫的一篇文章叫《疫情過后,第2年分娩量會有報復性的增長嗎?》,我的判斷是會的。大家不能出門,天天膩在一起,沒事干,只能做那些事。不孕癥說不定自己就好了,四、五十歲都可能懷孕。懷孕之后又沒辦法做人流,因為大多數公立醫院的人流都停掉了,那就生唄。當然還有很多其他因素,大家如果感興趣的話,可以看我下周一的文章。但是,分娩量的增加是10個月以后的事情,很多醫療機構可能是等不及的。很多人都想轉型,但是真正的轉型很難,這不僅僅是技術活,這是一把手工程,是老板工程。需要重新梳理、定義和重建所有的醫療服務流程,包括診前、診中和診后。
醫療機構的互聯網業務和醫療互聯網平臺的業務都會有增長機會,不均質。大家可以看到像丁香園、春雨醫生、好大夫、微醫等互聯網平臺,都趁著這個機會有一個非常大的線上業務的增長,但是這是不均質的,大家不要抱太多的妄念。為什么?因為這次的疫情讓很多公立醫院的院長明白了互聯網轉型的重要性。
現在全國包括上海的很多公立醫院花費大量精力做互聯網化,互聯網醫院的資格也申請了,線上問診和醫療平臺也已經搭建。公立醫院自己就可以在線上形成閉環了,院長還會允許自己的患者和醫生跑到其他的互聯網醫療平臺嗎?所以,雖然互聯網平臺短期會有增長,但長期來看,如果公立醫院都醒過來了,都在去做的話,很多病人可能就沒有機會流到互聯網平臺上去。不過現在是不均質的,就是說醫院和平臺都會有增長機會,誰做的好、誰就能拿到最大的一塊蛋糕,誰能笑到最后現在還不好說。
疫情造就了線上學習機會的涌現,未來大家習慣了、喜歡了,機會是很多的。我自己的創業公司現在也是線上辦公,我也鼓勵大家線上學習,我自己也參與很多線上的活動,所以這是未來的好機會。
我們開玩笑說,讓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就是個忽悠。為什么?因為真正創新創業是很難的,能夠活下來的都是個位數。創業不僅是個力氣活,不能僅靠情懷和夢想,還是個技術活、專業活。經濟周期下行,中美貿易戰,再加上這次的疫情,會讓很多的診所和醫院倒閉或出售,會讓很多人認清楚這個殘酷的現實,所以大眾創業會走向小眾創業,這是遲早的。
醫療機構的獲客與增長能力越來越受到重視,很難辦。很多非公醫療機構是有路徑依賴的。例如花錢買流量,非公醫療的每個細分領域獲客成本都不低。婦兒醫院人均獲客成本大概3000-4000元,醫美獲客成本大約7000-8000元。我們的獲客和增長能力不僅要能在線上和線下都很好的實施,而且還要降低獲客成本。獲客與增長的確會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但不像大家想得那么簡單,真的很難辦。
大家都知道業務模式很重要,但是只有好的業務模式不一定賺錢,還得有個好的商業模式。所以對于非公醫療來說,業務模式和商業模式都需要重建。
你所在的生態位是不是能為上下游創造價值,能不能與上下游形成協同?是不是很難被替代?一個好的生態位,只要生態還在,就能活得下去,因為大家需要你。而如果只重視規模,是me too,規模再大也沒有用,說倒嘩啦就倒了。最近幾天大家可能注意到,有些市值幾百億、上千億的公司都在清算、瀕臨倒閉。所以生態比規模更重要,我們在做定位時,一定要考慮到我們的競爭生態位在哪里?卡位很重要。
為什么?因為不同,才能有獨特的價值,才有存在的理由。所以在“更好”和“不同”之間,如果一定要2選1的話,最好是選擇“不同”。
疫情期間,我們宅在家里,在學習的時候,在反思的時候,是不是應該考慮轉型了?特別是互聯網+數字化的轉型,對醫療機構來講,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發展解決了生存問題,發展是近期的,發展是短期和中期的事情,但是轉型是中長期的,轉型決定了你的未來。
我們在做升級轉型的時候,不見得要做得非常完美才能夠推出去。在互聯網時代,有MVP(最小可執行產品)的說法,就是先做起來再說。在做的過程中不斷的試錯、不斷的摸索、不斷的成長、不斷的完善。不要想等我有錢了再說,等我招到好的人再說,等我醫院大了再說,等我找到了非常好的模式再說。先干起來,只要是個好的想法,先嘗試起來,才可能有機會成功,所以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的業務模式,形成閉環很重要,這樣你的客人就不會被拉走,你的利潤就不會被搶走。不然的話,增長再快也沒有用,別人半路截胡,你的商業模式被綁架,現金流被吸走,增長的所有努力都會白費。
不變革是等死,變革是主動找死,不怕死才可能會有活路,置于死地才有可能而后生。變革是唯一的出路,也可能是未來的生路,是可持續發展的路。來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