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是由依法獲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的非公立醫療機構、相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等有關組織和個人自愿結成的全國性、行業性、非營利性社會組織。更多>>
門診病人兩年下降近半數 醫生反而獲7.6萬元獎勵
門診病人從2015年的1.5萬余人次下降到2016年的1萬余人次,2017年還將下降至6000人次。在安徽省阜南縣朱寨鎮大劉村衛生室,王修磊等6位村醫不僅沒有因此受到上級主管部門的批評,反而獲得了7.6萬元的工作經費獎勵。這個看似有些不符合常理的考評還得從去年初村衛生室醫改說起。
改掉靠輸液治病的老方法
大劉村是一個位于阜南縣朱寨鎮、許堂鄉交界處的偏遠鄉村,全村5270人,65歲以上的老人在350人左右,日常看病全靠村里的衛生室。長期以來,村民有個傷風感冒、腰酸背痛的小毛病都習慣到村衛生室去打吊水,久而久之,輸液就成了治療各種常見病、多發病的主要手段。
為改變患者對于輸液治療的過分依賴,阜南縣衛計委從基層醫改著手,對不需要輸液治療的53種疾病,組織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機構采取口服藥、肌肉注射等方式進行治療,在保證療效的前提下,通過這種有益的嘗試逐步降低患者個人承擔部分的醫療開支。
“剛開始的時候,患者都認為吃藥打針不管用,堅持要打吊水,那段時間我們跟患者做了很多解釋工作。”大劉村衛生室村醫王修磊告訴記者,長期靜脈注射抗生素類藥物用來消炎鎮痛,患者肌體容易產生耐藥性,且過量使用抗生素還易造成不良反應,甚至導致醫療事故。面對群眾的不理解,我們只有嘗試用其他辦法做患者的工作:先定量服用常用藥物或肌肉注射,沒有效果再來輸液;找左鄰右舍去勸說,吃藥打針一樣可以治病……
在大劉村衛生室,記者見到了79歲的村民徐繼田。在基層醫改推行之初,他曾對看病不輸液表示過強烈的懷疑。“腦血栓后遺癥一年至少要吊5次水,現在按照醫生的飲食和鍛煉建議,不吊水頭腦也一樣清亮。”徐繼田告訴記者,以前很多村民認為打吊水見效快,后來才知道副作用也不小。對于一些常見病,吃藥打針的效果雖說慢一點,但是良好的用藥習慣養成以后,看病的成本也跟著降下來了,村民都能接受這種治療方式。
醫改讓患者負擔下降了
就這樣堅持了兩三個月時間,很多患者對于不需要輸液治療的53種疾病有了更加清楚的認識,輸液病人也從之前的50%%左右下降到現在的20%左右。“輸液病人數量的下降,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患者新農合報銷個人承擔部分的下降,這個比例高達60%。”王修磊告訴記者,在輸液病人總數下降的同時,村衛生室積極開展簽約醫生家庭服務,由政府買單為行動不便的空巢老人、貧困戶、慢性病患者提供免費上門診療服務。阜南縣衛計委為了補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力量、診療技術不足的短板,專門為村衛生室配備了可以用來測量血壓、血糖、血脂的“一體機”,很大程度上方便了簽約醫生上門開展家庭服務。
在一系列措施共同作用下,大劉村衛生室的門診數量呈現直線下降趨勢。“今年上半年,我們的門診患者在3000人次左右,平均每月保持在500人次水平,只有之前的一半。”王修磊告訴記者,門診患者數量的下降并不意味著患者不愿意到村衛生室看病,當然也不是我們有意把患者拒之門外,基層醫改之所以能夠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主要還是阜南縣人民醫院與朱寨鎮衛生院建立了緊密的“醫共體”,通過落實“基層首診、雙向轉診”的醫共體建設,像感冒、發燒、腹瀉、頭痛這類村衛生室能治的病村民就不用出村,像胸透、心電圖、腦電圖這類鎮衛生院能做的檢查,村民就不用去縣醫院了。而對于腫瘤切除手術等開支較大的醫療項目,村民都能在阜南縣人民醫院接受治療,個人承擔部分的醫療開支得到有效降低。
減輕群眾醫療負擔就該獎勵
“我們已經與北京301醫院、上海華山醫院、天津環湖醫院等10多家省內外的三甲醫院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特別是蚌埠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定期派出6名專家前來開展手術示教、教學查房、門診坐診等對口支援,很多本地患者在縣醫院就能享受到知名醫院的優質服務。”阜南縣人民醫院負責人陳雷說,在一系列醫改措施的共同作用下,城鄉居民基本醫保資金出現了一定的結余,根據之前制定的資金管理辦法,用結余的錢獎勵像大劉村衛生室這樣的基層衛生服務機構,符合醫改的實際,在全縣醫療衛生系統起到了示范帶動作用。
阜南縣衛計委負責人莊文普表示,大劉村衛生室的醫改實踐表明,城鄉居民醫療保險金可以實現更加規范、高效的使用,這不僅降低了群眾的醫療負擔,避免了藥品浪費和醫療事故的發生,而且基本實現了“大病縣內治、小病就近看、未病共同防”的醫改目標。同時,這些舉措也調動了基層醫務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基層醫改深入實施積累了寶貴經驗。
原標題:(阜南:不輸液的村醫獲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