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是由依法獲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的非公立醫療機構、相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等有關組織和個人自愿結成的全國性、行業性、非營利性社會組織。更多>>
三甲醫院為何不開展無痛分娩?一句話:麻醉師少、錢更少!
陜西榆林市第一醫院綏德院區“8·31”孕婦墜樓事件,使無痛分娩走進公眾的視野。
社會學家李銀河曾說過的,“產婦分娩是否痛苦,反映了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為產婦減輕痛苦,是對生命個體的尊重,也反映了一種生育文明。”
美國的一套疼痛指數將疼痛按程度劃分為1-10級,用一把刀將中指從中間切開的疼痛指數是9.2,而自然分娩的指數則為9.7-9.8,意味著比刀割還疼。此外,還有理論稱,產痛僅次于被火燒灼的傷痛。
無痛分娩在我國尚未普及
無痛分娩早已在世界上存在了100多年,進入我國也已半個世紀,但目前卻尚未普及。
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報告,2008年時,美國產婦采用分娩鎮痛的比例便超過60%。而在中國,2015年國家衛計委中國人口宣傳教育中心主辦的“快樂產房,舒適分娩”項目活動稿件中稱,“據估算,在中國無痛分娩不到10%。”
無痛分娩在醫學上稱作“分娩鎮痛”,其實就是在宮口開到兩指左右介入,在腰椎棘突間隙進行穿刺,醫生判斷到達硬膜外腔后置入一根非常細的軟管,通過軟管連接止痛泵持續給藥,作用于脊髓和神經根。在藥物作用下,通過抑制子宮收縮產生的疼痛信號向大腦傳導,減少分娩疼痛和恐懼。
并不是所有產婦都可以適用無痛分娩,事先的評估和化驗必不可少,通常考慮三個指標:第一,因為要在腰椎打麻藥,需考慮是否有嚴重的腰椎和神經系統疾病,比如剛做過腰椎手術或有比較嚴重的脊柱神經系統發育異常,特別嚴重的情況不能做。第二,需要化驗檢查,如果血小板特別低則容易出血形成血腫。第三,腰部的皮膚有大片感染性皮疹也不適合做。
無痛分娩的副作用沒有想象得那么可怕,麻藥的劑量也只是剖宮產麻藥劑量的十分之一,對身體副作用沒有那么大。常見嚴重副作用主要是腰痛、頭痛頭暈以及神經損傷。但腰痛發生的概率文獻稱不足1%,頭痛頭暈則是千分之一的概率,而神經損傷概率則僅為萬分之一。這些都是可以恢復的,無痛分娩相對還是很安全的。
尷尬的普及率:麻醉醫生人員缺乏,價格不到位
中國首例無痛分娩案例已不可考。據2013年發表的相關論文顯示,1959年有關于針灸分娩鎮痛的報道,1964年現北京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張光波在第一屆全國麻醉學術會議上報道采用低濃度局部麻醉藥用于無痛分娩,比1953年英國使用分娩鎮痛晚了100多年。
對于無痛分娩在我國的普及范圍,多位從醫的采訪對象均表示,通常婦產專科醫院的普及度高于綜合醫院,民營醫院普及度高于公立醫院,發達地區普及度比偏遠地區高,與醫療資源有關。三甲醫院的專家坦言,從能力上來講,北京三甲醫院都可以開展無痛分娩,但現實中許多卻并不開展,“不是沒有能力開,是沒有人力。”
麻醉醫生人員不足,是造成無痛分娩普及率低的最直觀原因。從臨床數量看,麻醉科醫生數量無法匹配需要做無痛分娩的產婦數量。在綜合性醫院,麻醉科醫生主要配置給全院各科室的手術,不會專門配置給婦產科。
麻醉醫生在全國缺到什么程度呢?中國醫師協會麻醉學分會副會長黃文起:“目前全國有麻醉醫生 8.5 萬多名,缺口約有 30 萬人。”
分娩鎮痛在國內并無統一收費標準,在綜合性醫院麻醉費用很便宜,通常在一兩百元左右。與半個多小時即可結束的剖宮產相比,做分娩鎮痛至少需要四五個小時,“這對醫生來講是不合算的,誰愿意去做呢?”一位產婦生產時間用了4個小時,可以說“生得很快”了,分娩鎮痛費用加起來是2000多元,和平時做一臺闌尾手術費用差不多,但后者用時僅需45分鐘!“一個麻醉醫生守在那里,2000元醫生大概可以分到60元,七八個小時收入60元合算嗎?”
“最大問題還是解決醫院收入和經費統一。”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前院長段濤說,“提高麻醉醫生待遇,改革定價機制,聽起來很簡單,但如果制度無法保證,喊口號是沒有意義的。”
“最關鍵的是,無痛分娩不普及只是醫療諸多問題的一個表現而已,很大程度上在于國家在用計劃經濟思維管理醫療,而非利用價格規律讓醫療市場良性運行。”在中國婦產科網創始人龔曉明看來,根本問題還在于醫療管理制度:“現代社會就不應該發生讓女性硬扛著疼痛去生孩子的事情。”
(原標題:產痛只能忍?無痛分娩普及難 多三甲醫院不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