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是由依法獲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的非公立醫療機構、相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等有關組織和個人自愿結成的全國性、行業性、非營利性社會組織。更多>>
項蕾紅教授:加強皮膚領域非公立醫療機構資源整合,促進行業診療水平規范、穩步提升
近日,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皮膚專業委員會(以下簡稱“專委會”)第七屆學術年會在南京成功召開,年會緊緊圍繞皮膚科領域的熱點、難點問題,聚焦學科的前沿和新進展,開展了一場精彩的學術交流盛宴。會上,中國醫學論壇報社記者采訪了第三屆非公醫療協會皮膚專委會主任委員、大會主席項蕾紅教授,就專委會成立的背景及大會亮點報告分享獨家觀點。
項蕾紅教授
Q:請您介紹一下非公醫療協會皮膚專委會的成立背景和目的。
項蕾紅:非公醫療協會皮膚專委會(以下簡稱“專委會”)由終身榮譽主委、華山醫院鄭志忠教授牽頭成立。鄭教授不僅在學術上德高望重,在管理方面也非常有經驗。在鄭教授的引領下,我們歷經7年的開拓,將專委會發展為涵蓋公立醫院、民營醫療機構、企業單位等多元化的組織。非公醫療協會吸納了醫療美容行業各個重要環節的核心單位。本屆大會我們邀請了公立醫院的專家學者、非公立醫療機構的院長,分享研究成果以及運營經驗,促進產、學、研緊密結合,建立協會會員單位準入標準,提高科研成果轉化質量,加強行業互動交流。
對于非公立醫療機構來講,相比于科研水平,我們更強調過硬的臨床診療能力和技術水平。因此,大會講題的設置以貼近臨床為基本要素,將具體治療方案規范、細致地展開。另外,實操能力提升非常受醫生關注,未來我們也會在實操方面開辦培訓班,滿足醫生的進修需求。
專委會一個重要的任務是“幫扶”,非公立醫療機構中,人才流動性大、培養成本高,員工缺乏對機構的歸屬感。因此,我們幫助機構負責人塑造規范培訓、人才培養的企業文化理念,完善醫師等級評定,設置激勵機制,為其提供學習機會,推動醫師水平提升,減少人才流失。
Q:您在大會上做了《人工智能(AI)在色素性疾病的應用》報告,人工智能在色素性疾病的診治中能發揮什么作用?是否會取代醫生的工作?
項蕾紅:人工智能確實在未來可能對我們的生活帶來顛覆性的影響,現在有很多聲音說人工智能可以代替醫生,我認為這樣的觀點是片面的。人工智能需要不斷深度學習,而醫學的進步也非常迅速,這是無法完全取代的。但人工智能對醫學發展絕對是有幫助的,它能夠減輕醫生的勞動強度,簡化繁復的程序,減少醫生的重復性工作。例如我們目前研究的白癜風的療效智能評估系統,目前為止白癜風的療效評估還沒有非常客觀的方法,這是由于評估白斑的縮小需要精確地劃定原始白斑的范圍,尤其在全身都有皮損的患者身上是很難實現的。而人工智能可以精準地記錄原始白斑的面積及輻射程度,它的優勢在于客觀、重復性好而且快速。
人工智能的發展對醫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無疑取代了一部分非常基礎簡單的重復性工作,這會影響只從事這類工作的人,但它帶來的益處也是非常直觀的,它可以促進醫生不斷學習,掌握更新的核心知識和技能,這是人類智慧和社會進步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