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嗎?人體胃腸道內存在著大約1014 個微生物,其中細菌就約有1000多種,這是一個多么龐大而復雜的開放式生態微環境啊!正常情況下,腸道菌群會與外界環境及人體建立起一個動態的平衡,我們甚至可以認為這是人體內極其重要的“隱形器官”。而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平衡的腸道菌群對于人體的健康至關重要。事實上,如果人體腸道菌群的平衡一旦被打破,輕則會引起消化系統疾病,出現腹脹、腹瀉、惡心、嘔吐等癥狀,重則更是會影響免疫系統,甚至誘發癌癥!已有多項研究揭示了腸道菌群紊亂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精神疾病、肥胖、結腸癌等存在著一定的關聯性。 顯而易見,既然維持腸道菌群平衡是如此的重要,那就不能忽視可能打破這種平衡的關鍵因素,尤其是藥物。藥物都會存在不良反應,此點連大多數人認為“安全可靠”的中藥也不能幸免。有研究顯示在我們日常服用的1000多種藥物中,竟然有超過四分之一的品種都會直接影響到腸道菌群的平衡。許多藥物在其說明書的不良反應一欄中都會標明存在著人們認為似乎 “無關緊要”的一點——胃腸道反應,但實際情況真的是這樣嗎?
影響腸道菌群平衡的藥物,目前研究、報導最多,也是最為明確的一類是抗菌藥物。事實上絕大部分抗菌藥物在與病原性微生物對抗的同時,都會產生蝴蝶效應而使“戰爭”席卷整個腸道。實際情況是,抗菌藥物在使病原性微生物被殺滅或抑制的同時也會影響到腸道的正常菌群,而對非致病菌的影響程度則取決于其抗菌譜、給藥途徑及胃腸道內的藥物濃度。千萬不要懷疑抗菌藥物的巨大“能量”,最新研究顯示即使在明顯低于最低抑菌濃度(MIC)的情況下,抗菌藥物也同樣會影響細菌的分布,并導致耐藥菌株的出現。這意味著一旦使用了抗菌藥物,無論用法如何,用量多少,胃腸道內正常菌群的生態平衡都會或多或少發生一些改變,所以抗菌藥物絕對是腸道菌群的“殺傷性武器”。除此之外,臨床上常用的非甾體類抗炎藥,如吲哚美辛、對乙酰氨基酚等;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如潑尼松、可的松等;質子泵抑制劑,如奧美拉唑、泮托拉唑等藥物也會顯著影響腸道菌群的平衡。事實上,為了減少藥物對于胃腸道的損傷,飯后半小時服藥是常規的方法,但由于脂溶性的不同,藥動學、藥效學的差異,會使得藥物對于胃腸道的損傷程度也是各異的,不同藥物的服用最佳時間點一定要咨詢專業的醫生或藥師。 再來看看中藥的情況,多數補益類中藥均含有多糖類成分,具有益生元樣作用,能促進機體腸道內益生菌的生長,例如苦瓜和山藥。清熱解毒類的中藥則能夠抑制病原性微生物尤其是腸道有害菌的生長,例如黃連,但該類藥物性味苦寒,長期服用會損傷脾胃,從而導致腸道菌群失調之弊果。綜上所訴,藥物確實會影響到人體腸道菌群的平衡,但其實,腸道菌群又會影響藥物的吸收和代謝,進而影響藥物的療效。藥物影響腸道菌群具有普遍性,而腸道菌群的平衡健康又是如此的重要,所以為了減少對腸道菌群的傷害,在確保不濫用藥物的前提下務必合理使用藥物。“是藥三分毒”,其實應該說是“是藥三分不良反應”更為恰當。既然藥物是能打破腸道菌群平衡的重磅“炸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應該避免使用不必要的藥物,更不能隨意服用藥物,尤其是抗菌藥物,特別是不能隨意延長抗菌藥物的使用療程。謹記:抗菌藥物的使用療程因感染程度的不同而各異,一般適宜用至患者體溫恢復正常、炎性癥狀消退后的72~96小時。
另外,食物也是維持和改變腸道菌群的一個重要因素。健康、均衡的膳食結構可以增加腸道菌群的多樣性,減少膽固醇、炎性標志物的水平和改善胰島素抵抗。有研究表明,食物纖維能大大提高腸道菌群的健康狀況,經常攝入添加纖維素的低渣飲食對于維持胃腸的正常結構和功能益處多多。我們可以多食用一些酸奶、乳酪等富含益生菌的乳制品,補充優質蛋白,保證每日蔬菜、水果的攝入,并適量食用粗纖維食品。總之,健康合理的膳食結構和科學的飲食習慣,是對胃腸道最好的呵護,并可以對已經紊亂的腸道菌群起到一定的修補和呵護作用。
?編輯:周文璐(交大醫學院健康科普搖籃計劃支持)
?聲明:文中圖片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